自動駕駛與智慧交通

駕馭未來交通,從智慧感知到自主決策

Physical AI 在自動駕駛與智慧交通

Physical AI 在自動駕駛與智慧交通領域,是將人工智慧技術與實際實體世界中的交通系統深度融合,實現從感知、理解、決策到執行的全鏈條智慧化。這不僅限於單一車輛的自動化,更涵蓋了整個交通網絡的優化與協同,預示著更安全、高效、環保的交通新時代。

智慧城市中的自動駕駛車輛

自動駕駛車輛是 Physical AI 在交通領域最直觀的體現。

Physical AI 在自動駕駛與智慧交通的應用與無限可能

Physical AI 的影響深遠,其「無限可能」體現在以下幾個核心層面:

1. 高度自主的感知與決策

自動駕駛車輛的感測器與AI感知

感測器融合與AI感知是自動駕駛的核心。

2. 車聯網 (V2X) 與協同交通管理

3. 交通安全與風險管理

4. 綠色交通與永續發展

循序漸進的課程安排

要深入掌握自動駕駛與智慧交通領域的 Physical AI 知識,需要融合軟體 (AI、數據)、硬體 (感測器、計算單元) 和系統整合的專業技能。以下是一個循序漸進的課程安排:

智慧交通課程路線圖

從基礎到實戰,打造自動駕駛與智慧交通的專業能力。

階段一:基礎核心與程式設計

  • 1.1 交通工程與智慧交通系統概論: 交通流理論、ITS 系統架構、交通數據來源與類型、交通政策與法規。
  • 1.2 程式設計基礎: 數據結構、演算法、物件導向程式設計、軟體工程基礎。Python 於數據處理與 AI 開發,C++ 於高效能感測器處理與嵌入式系統。
  • 1.3 線性代數與微積分: 向量、矩陣運算、導數、積分、最佳化理論,AI 演算法的數學基礎。
  • 1.4 機率論與統計學: 隨機變數、機率分佈、假設檢定、迴歸分析,用於數據分析和模型評估。

階段二:人工智慧與感知技術

  • 2.1 機器學習與深度學習:
    • 機器學習: 監督式學習(SVM, 決策樹, 隨機森林)、非監督式學習(聚類)、模型評估與調優。
    • 深度學習: 類神經網路、卷積神經網路 (CNN) 於圖像識別、語義分割、物件偵測 (YOLO, Faster R-CNN)。
    • 時間序列分析: RNN, LSTM, Transformer 於交通流預測。
  • 2.2 電腦視覺與影像處理: 影像濾波、特徵提取、多視角幾何、攝影機標定、感測器融合原理。
  • 2.3 感測器技術與原理: 雷達、光達 (LiDAR)、攝影機、超音波感測器的工作原理與數據特性。
  • 2.4 感測器數據融合: 卡爾曼濾波 (Kalman Filter)、擴展卡爾曼濾波 (EKF)、粒子濾波 (Particle Filter) 等多感測器數據融合演算法。

階段三:自動駕駛決策與控制

  • 3.1 自動駕駛系統架構: 感知、定位、決策、控制模組。
  • 3.2 定位與地圖建構: 全球定位系統 (GPS)、慣性測量單元 (IMU)、同步定位與地圖構建 (SLAM) 演算法、高精地圖。
  • 3.3 規劃與決策: 行為決策(有限狀態機、行為樹)、路徑規劃(A*、RRT、最佳化規劃)、運動預測。
  • 3.4 機器人控制與動力學: 車輛模型、PID 控制、模型預測控制 (MPC) 等控制演算法。
  • 3.5 機器人作業系統 (ROS): ROS 環境搭建、常用工具與函式庫、訊息傳輸、節點通信。

階段四:智慧交通系統與實踐

  • 4.1 車聯網 (V2X) 技術: V2V, V2I, V2P, V2N 通訊協議與應用場景。
  • 4.2 智慧交通控制與管理: 交通信號燈優化、交通流預測與調度、應急響應系統。
  • 4.3 模擬與測試: 交通模擬軟體(如 SUMO, Vissim)、自動駕駛模擬器(如 Carla, AirSim)、虛擬現實/增強現實應用。
  • 4.4 強化學習在自動駕駛: 強化學習基礎、在自動駕駛決策與控制中的應用案例。
  • 4.5 專案實踐與案例分析: 開發一個小型自動駕駛模擬器、實現一個智慧交通信號燈控制系統、分析真實世界的自動駕駛或智慧交通案例。
  • 4.6 倫理、法規與社會影響: 自動駕駛的法律責任、數據隱私、社會接受度等。

掌握核心技術,迎接智慧交通的挑戰與機遇。